立法會會議 法案 全體委員會審議 《2019年稅務(修訂)(稅務寬免)條例草案》

全體委員會審議

《2019年稅務(修訂)(稅務寬免)條例草案》

陳振英議員:

主席,正如我在二讀辯論發言時提及到,《2019 年稅務(修訂)(稅務寬免)條例草案》 (“《條例草案》 “) 旨在落實 2019-2020 年度財政預算案(“預算案”)的建議,目的相當直接,就是為了減輕納稅人的負擔。《條例草案》原先的具體建議,只是一次性寬減 2018-2019 課稅年度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及利得稅的 75%,每宗個案的寬減上限為 2 萬元。

《條例草案》原本可以在暑假前提交本會二讀,而當時政府亦沒有提出任何修正案,希望可以盡快通過審議,趕及讓稅務局在今年向市民發出的 2018-2019 年度最終應繳稅款通知單中反映出這項優惠, 讓大家做好財務上的安排。政府亦預計當《條例草案》通過後,將會有190 萬名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的納稅人及 145 000 個法團/非法團受惠,即可惠及合共 2 045 000 名納稅人。政府將因此少收約 190 億元的稅款,當中有 170 億元屬於個人扣稅,19 億元則屬於法團/非法團扣稅。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今年 6 月的立法會大會因社會事件爆發而無法召開。到了 7 月 1 日,立法會大樓更遭到史無前例的衝擊,被迫停止運作較長一段時間,因此未能按照原定時間把《條例草案》提交 立法會恢復二讀。

自昨天進行二讀,我從這兩天議員的發言內容了解到,《條例草案》並沒遇到任何反對意見。正因如此,政府當局曾積極進一步聚焦研究市民未來或將要面對的經濟困局,並且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的官員 也曾在本會休會期間主動約見議員進行商討,看看可否在《條例草案》 尚未獲得立法會通過的情況下,能讓市民在報稅表上清晰看到今年最終須繳交的實際稅款金額,以在沉重的社會氣氛下給他們帶來少許安慰。雖然有關討論仍未有結果,但我認為政府這個善意想法值得贊許。

可是,政府怎樣也預料不到,因修訂《逃犯條例》 (“反修例”)引起的社會事件竟會在 6 月及 7 月期間對本港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引致百業蕭條,多個行業(包括零售、旅遊、餐飲和運輸業)的”打 工仔”紛紛陷入開工不足,甚至失業的危機,並且市民的生活壓力不斷增加。以旅遊業為例,自 6 月爆發反修例風波後,訪港旅客人數不斷下跌,7 月份按年下跌了三成,而 10 月首 15 天更再進一步下跌了 一半。同時,因應近月發生的社會事件,香港人的心情變得沉重,更無心外遊消費,致使外遊印花稅按年跌幅超過三成。由於出入境旅客量”插水”,累及許多導遊、領隊被迫放取無薪假期,業界充斥着一片愁雲慘霧。至於運輸業界,有的士司機表示,自 6 月起示威衝突持續, 加上近期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經常提早收車,不少市民根本不敢外出,他們的收入因此亦大跌三成至五成。

主席,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剛公布了第四季渣打香港中小企領先營商指數,季內的綜合營商指數按季下跌了 7.6,跌至 31.4,再創歷史新低。當中,營業狀況分項指數錄得較明顯跌幅,顯示中小企正面臨 巨大挑戰,商戶的營商信心持續疲弱。 雖然,政府近期推出了多項支援中小企的措施,但只能紓緩企業的經營壓力,卻不能完全抵銷經濟基本面轉弱所帶來的衝擊。由於失業數據往往滯後於經濟周期,故不排除失業率會在年底由低位上揚, 更不排除出現大型裁員潮的可能。

在這種經濟大環境下,政府遂於今年 8 月 15 日決定提出修訂稅務寬免的建議,把 2018-2019 課稅年度的稅務寬免百分比由 75%提升至 100%,而每宗個案的上限則維持在 2 萬元。政府表示,此項額外 措施可以惠及 143 萬納稅人或法團,讓他們得以額外節省 18 億 4,000 萬元的稅款。計算一下,即還有 615 000 名納稅人無法受惠於是項額外措施。

由於欠缺詳盡的細節,我無法好像在二讀辯論時般,就稅務寬免作出詳細的分析,以探討不同階層受惠的具體情況。然而,幸好劉怡翔局長剛才向大家多提供一個數字,就是有 133 萬納稅人根本無須繳 稅。單單看政府剛才公布將受惠納稅人的數目,便沒有理由不支持此項修正案。不過,我仍想指出,許多議員在二讀辯論或全體委員會審議階段發言時均曾提及一點:為何政府不可以在修正案中既提高稅務寬免比率,亦同時略為調高上限,例如提高至 25,000 元或 30,000 元 呢?就這方面,我希望局長能引用一些較為清晰的數據作說明,以說服市民。

無論如何,政府的一次性稅務寬減措施,有助市民減輕稅務負擔,尤其屬較低收入組別的人士。然而,有一種現象值得大家留意,就是自 2000-2001 年度以來,薪俸稅佔政府收入的比例一直趨跌。展 望未來,一如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指出,人口老化將對薪俸稅收入帶來進一步挑戰。根據最新預測,本港勞動人口比例會由 2017 年的 59.3%下跌至 2027 年低於 55%的水平,到了 2037 年更會進一步下跌至 51.6%。

政府在 2013 年 6 月成立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負責為政府出 謀獻策,加強規劃香港的公共財政,以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及政府其他 的長遠財政承擔。這個現象最終會否導致政府須削減免稅額或調高稅 率,現時還言之過早,但政府未來很可能會更倚重利得稅而非薪俸稅 的收入。

然而,與薪俸稅的趨勢相同,利得稅的稅基日漸收窄,2017-2018 年度只有 9% 的企業須繳納稅款,少於 10 年前( 即2007-2008 年度)的17%,差不多下跌了一半。出現這種現象,大致可以歸究於本港過去 10 年間註冊公司數目大增。在 2008 年 3 月至 2018 年 3 月期間,註冊公司數目增加了 1 倍至 127 萬間。據估計,這些新註冊公司規模相對較小,而眾所周知,中小企的失敗率偏高,故這些公司大多因沒有利潤而無須繳付利得稅。

財政司司長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表示,於 2017 年在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轄下成立的稅務政策組將會 轉移至直屬於財政司司長辦公室。這個稅務政策組有三大工作目標:第一,確保香港的稅制與國際接軌;第二,善用稅務政策,以促進香港的經濟和產業發展;第三,研究擴闊稅基和增加收入。當中的首要工作,是善用稅務政策,推動產業及經濟發展。至於政府有否計劃展開全新的稅制檢討,我則仍在等待和觀察。

可是,我在此想再次強調,政府在推出接近 200 億元(原定 180 億元,其後再加碼至 18 億 4,000 萬元)的稅務寬免之餘,亦應該盡快研究如何長遠擴闊稅基及改變收入結構,並審慎運用財政盈餘以刺激本地經濟活動,這些才是可持續的公共理財概念。香港市民普遍認為庫房”水浸”,因為我們現時有 11,000 億港元現金盈餘。然而,經實施多輪紓困措施,再加上未來可能還需要再推出數輪其他的紓困撥款,目前庫房或仍可勉強應付,但在經常性收益面對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會否在數年間很快便乾涸呢?這是值得政府的財金官員深入研究及探討的。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