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會議 議員議案:全面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發揮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

全面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發揮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勢

陳振英議員:

代理主席,香港具有”一國兩制”和與國際接軌的經濟制度,在粤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的建設中,可以發揮積累的產業體系完備、創新要素聚集、經濟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較高等優勢和作用,從而為自身獲得新的增長空間。

感謝鍾國斌議員提出此項議案,以及周浩鼎議員提出修正案,讓我們促請政府必須重視向持份者進行持續諮詢,並確保相關行業均有具體計劃和路線圖,以吸引人才落戶,捕捉大灣區的歷史機遇。

代理主席,有評論認為,過去40年粵港澳合作的前20年為1.0版,香港發揮獨特優勢,帶動產業向珠三角轉移;後20年是2.0版,主要借助CEPA(譯文:《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和”自由行”計劃,令珠三角向香港開放市場。兩個版本均取得空前成功。

現今的大灣區規劃是3.0版,由國家戰略推動,以打造一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支撐”一帶一路”及帶動粵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等目標作為導向。但是,要成功落實這項規劃,香港要真正發揮自身作用,關鍵在於能否補足香港的短板,破除束縛發展的諸多障礙。香港需要補足的短板領域繁多,我今天主要集中講述本地服務市場狹小及創業條件不足這兩個短板。

服務市場方面,香港公認為亞太區的現代服務中心,服務業佔GDP(譯文:本地生產總值)九成,國際競爭力毋庸置疑,短板是本地市場非常狹小。CEPA協議的原意是希望幫助香港打開內地市場的大門,實施以來亦簽署了多次補充協議,對香港服務業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於本港服務業主要以”商業存在”的形式進入內地,服務優勢仍有待全面發揮。

WTO(譯文:世界貿易組織)的《服務貿易總協定》列出4種供應模式,”跨境供應”居首位;其次是”境外消費”;”商業存在”排第三位,最後是”自然人存在”。大灣區規劃使香港可以從700萬人的市場擴展10倍至7 000萬人的大市場,而且區內具消費力的居民數目高於很多歐美國家。關鍵在服務供應模式上,除了按CEPA的”商業存在”模式繼續在珠三角城市設立商業機構外,最重要是同時能夠在部分服務領域採取”跨境供應”模式,讓香港能夠直接向大灣區提供服務,這樣就可以成為規劃的一大突破。

創業條件方面,香港很多青年人都希望創業,但在本地受到諸多條件限制,十分艱難。目前大灣區部分城市設立了香港青年創業園區,為香港年輕一代帶來希望。但是,這些園區規模不大,入園條件也比較高,難以滿足香港青年創新創業的龐大需求。以最受歡迎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為例,2014年年底開幕以來,好評如潮,但這個項目總面積只有27 000平方米,最多容納200間初創企業。雖然規定其中三分之一,即大約60間企業必須為港資,但這個容納量對於成千上萬有志於創業創新的香港青年來說,實在是杯水車薪。

事實上,我們應提供更好的環境,協助香港年輕一代創業,例如在一些大灣區城市劃出土地,設立比較大型的香港青年創業基地,提供優良的居住條件、資金支持、市場化服務和生活配套,幫助他們開創自己的事業,就可以真正與大灣區融為一體。基地亦可以同時向大灣區內其他城市的青年開放,為粤港澳三地的青年提供共同發展的空間。

代理主席,大灣區規劃要成功落實,關鍵是區內城市在優勢領域上不會相互對撼、加劇競爭,而是要立足於互補短板。當香港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吸引更多國際企業通過香港進駐大灣區,才可以攜手贏得歷史性的發展良機。

我謹此陳辭,多謝代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