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會議 議員議案:制訂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新機制

制訂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新機制

陳振英議員:

代理主席,首先感謝張宇人議員今天提出”制訂輸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新機制”議案,讓大家有機會就本地醫療系統的”短板”發表意見。醫生人手不足的問題已經困擾香港多年,亦已討論多時,但一直沒有長遠的解決辦法。今年更要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病來襲,即將亦要面對每年的流感高峰期,對香港來說可算是歷年最大的挑戰。現時全球多個主要城市和國家的醫療系統面臨崩潰,在這個情況下,現在是討論香港如何設法輸入有經驗又有質素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好時機,讓政府聆聽議員的意見之後,及早作出部署和應對。

張宇人議員在開場發言時提到,現時香港整體的醫生人數中,少於一半(46%)在公營醫療系統工作,但提供了大約90%的住院服務。所以,以往政府曾承認,鑒於香港人口老化趨勢和公營醫療系統已經超出負荷,公營醫院的人手供應不足。但是,食物及衞生局(“食衞局”)多次在不同會議上也表示,沒有訂立醫療專業人員與人口比例的指標。之前多位議員的發言也提到,現時香港的人均醫生比例落後於亞洲先進地方和城市。如果一旦制訂指標,相信要增加的醫生人手數目會是個很驚人的數字,就會凸顯了政府和食衞局對這個問題的長期不作為。

食衞局在2017年發表了《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當時推算到2030年香港會欠缺1 000名醫生。如果今天再做推算,我相信實際的需求會更大。公營醫療系統人手急速流失,流失率在近年亦 屢創新高。近年我每次前往公營醫院時,感覺醫生一般比較年青。我並非年齡歧視,但感覺稍為有經驗的醫生很快就會轉職到私營醫療系統。所以,若再不處理公營醫院醫生人手長期不足和短缺的問題 ,相信 會產生十分嚴峻的問題。第一,會有機會出現醫療事故;第二,會令公營醫療服務的輪候時間增長。

柯創盛議員剛才舉了九龍東的兩個例子,這兩個例子亦是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最新的專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最長的兩宗個案。九龍東眼科是174個星期,九龍東內科是145個星期,排名第三的九龍中骨科也要137個星期,病人要等候3年才能見醫生,但診症只花數分鐘。長期輪候的最終受害者,一定是普羅市民。

我知道政府近年已經致力增加本地醫科畢業生的數目,但遠水真的難以救近火,因為培訓一位醫生需要6至13年時間,即使醫療系統全數吸納所有新畢業生,相信只夠填補退休的醫生數目,而不能應付急速增長的醫療需求。所以,我認同引入海外受訓的醫生,可以即時紓緩人手短缺和改善醫療服務的質素。再者,同時輸入有經驗和有質素的海外醫生,亦可以令醫療人手更多元化,促進醫學經驗交流。不過,問題是根據現時的機制,香港聘任醫生的條件根本一點也不吸引,尤其是專科醫生的工資相 比其他國家或城市並不特別高,工作環境也不是特別好,所以至今只有30名有限度註冊醫生受聘於醫管局,衞生署也只有4名,每年退休的醫生數目也比這個數字多。

過去每次提到要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一定會有醫生團體極力反對。我很希望政府這次可以拿出勇氣,用事實和數據回應他們。例如,新加坡和澳洲引入海外專科醫生的門檻較香港低,但我們看不到引入海外醫生令當地的醫療水平出現問題,或影響當地培訓醫生的發展機會。

政府應該接納議案提出的建議,盡快制訂新機制,輸入有經驗及有質素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我希望政府和香港醫務委員會採取更開放的態度,檢視和改革現有海外醫生的註冊制度,徹底解決香港醫療系統人手不足的問題,令香港的醫療制度更趨完善。

我絕對支持這項議案。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