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會議 議員議案:增加短中期房屋供應 改善公營房屋短缺問題

增加短中期房屋供應 改善公營房屋短缺問題

陳振英議員:

主席,本港樓價高企不下,房屋嚴重供不應求,這已成為最嚴峻、最迫切的民生問題。根據政府的統計,去年私人住宅售價已經較 1997 年的高峰期高出超過 1 倍。在去年第三季度,市民的置業購買力指數,即按揭供款相對住戶入息中位數的比例,惡化至 74%,大幅高於 1998 年至 2017 年 44%的平均數。超過 15 萬宗輪候公屋個案的平均輪候時間長達 5.5 年,不僅引致市民生活質素嚴重倒退,更影響香港經濟成長和社會長治久安。

房屋問題的根源是土地短缺。有見及此,特區政府近數年推出了優化土地供應策略,提出包括在維多利亞港以外填海、發展岩洞和善用棕地等措施。但是,由於利益糾纏不清,以及複雜漫長的收地、賠 償程序,令土地開發工作舉步維艱。

涂謹申議員今天的議案,是想通過一些中短期的措施,增加公共房屋供應,這個出發點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然而,在議案提出的 7 項措施之中,除了第(五)點有關”未補價資助出售房屋–出租計劃”的措施外,其餘都是一些近年不斷重複的概念性議題,並不具備中短期的可操作性。當中一些措施更會面對賠償、法律訴訟、環境評估(“環評”)等挑戰,亦有一些措施經過特區政府研究多年後仍然毫無寸進。 可見解決本港土地短缺問題是沒有快速通道的。

主席,政府已經表明未來新的房屋供應將會以公私營比例為 7:3 來規劃。如果可以效法新加坡政府的做法,把公營及私營房屋兩個市場分開,就有望令本港市民未來的住屋階梯更明確。但是,事實上,本港的土地儲備,包括今天議案中提及部分解決措施涉及的土地,絕大部分都集中在新界。在港英政府年代,當時政府認為與擁有大量土地的原居民協商並不容易,只能通過不斷填海打造新市鎮來配合香港的發展,同時推出丁屋政策,以安撫受影響的新界原居民。

然而,直至今天,情況還看不到有根本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更複雜。除了很多原居民在使用土地的過程中利益錯綜複雜外,還涉及囤集土地的各類人士,以及不希望進行大型發展的非原居民,令人覺 得覓地往往費時失事,避之則吉。由於土地叫價高,開發成本亦相當高昂,以致樓價不斷被推高。

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要多管齊下,包括”明日大嶼願景”、發展新界棕地、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活化工廈,以及精簡管治等。但是,根本的出路只有大面積的填海造地,突破供給側的限制,建設新型城 區。填海造地可發揮最大限度的主動性和主導性,爭取用約 10 至 15 年時間,徹底解決港人的居住難題。

香港多年來合共有超過 7 000 公頃的填海經驗,填海技術和安全性毋庸置疑。我重申一個觀點,填一個人工島,只須經過一次環評的檢核、一次交通規劃、一次法律訴訟,可謂事半功倍。但是,如果把 人工島上數百幢樓房改為在新界農地、棕地、高爾夫球場上興建,此處興建 10 幢,那處興建 8 幢,便須分別面對數十個甚至逾 100 個環評報告、法律訴訟個案、交通規劃,曠日持久,建屋速度緩慢,事倍功半。

雖然說大面積填海是解決本港土地短缺最徹底的辦法,但特區政府未來要推進這個藍圖,也要爭取更多支持。舉例而言,儘管中部水域的生態敏感度較低,也要切實進行嚴謹的環境評核工作,採取新技 術手段把影響降到最低。與此同時,應該進一步細化方案和規劃設計,完善長遠房屋策略,把房屋供應,尤其是公共房屋的供應落實到位,讓市民及年青一代看到希望。此外,還要加快細化相關的財政安排,明確釐定項目的總投資額及每年須攤分的金額,給市民和立法會一個好的交代。

主席,今天議案所提出的解決措施,相信將之由概念變為可操作方案需時,並不能夠在短期內解決土地和房屋供應的問題。反之,香港應該立即啟動長遠可行的解決辦法,並且盡快落實,讓方案在數年 後由長期變為中短期方案。否則,在房屋供不應求的問題上,只會不斷出現議而不決的情況,嚴重窒礙香港的長遠發展,以及市民的生活質素。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