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會議 議員議案:根據《議事規則》第164條動議的休會待續議案

根據《議事規則》第164條動議的休會待續議案

陳振英議員:

主席,香港醫務委員會(“醫委會”)上月否決了放寬海外專科醫生實習的安排,曾經引起全城譁然。醫委會很快召開另一次會議,通過被視為較寬鬆的方案,但是,這個方案看來也不能徹底解決本港醫生人手不足的根源。很感謝張宇人議員今天提出休會待續議案,讓立法會可以客觀地討論如何拆解這個民生的計時炸彈。

香港現時正步入人口老化的齒輪,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65 歲長者的人口會由 2016 年的 116 萬名,預計上升至 2036 年的 237 萬名, 20 年間,長者人口數目會增長超過 100 萬。人口老齡化最直接的連鎖反應是對醫院服務的殷切需求,根據政府 2017 年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65 歲或以上人士的醫院病床使用率較年輕人士高 9 倍,而 85 歲以上人士的病床使用率較 65 歲以下人士高近 20 倍。香港人現時的平均壽命位居全球之首,女性約為 87 歲,即是公營醫療服務需求不斷上升是毫無懸念的。

既然醫療服務需求殷切毋庸置疑,接下來,我們要處理的是如何在硬件和軟件上應對此需要。硬件的醫院規劃不是今天的討論重心,針對的應該是軟件,尤其是醫生人手的需求和供應。在過去 10 年,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已大幅增加資助的醫科生培訓學額,由 2005 年開始的 250 個增至 2016 年的 470 個,2022 年亦會進一步增加至 530 個。這些數字驟眼看來,醫生的培訓學額已增加接近 2 倍,似乎相當不俗,不過,如果比較立法會資料研究組提供的數據,便會發現香港的醫生人手其實十分緊絀。

蔣麗芸議員剛才也提到一些數字,假設在 2018 年,香港每 1 000 個 人口中,註冊醫生有兩名,但蔣麗芸議員沒有提到的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 2015 年的平均數是香港每 1 000 個人口中有 3.4 名醫生。”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先生早前在《經濟日報》發表文章,指出如果香港要追上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並不是蔣麗芸議員所說 的按世界衞生組織標準增加 3 000 名,而是要增加 7 000 名醫生。

如何可以較快地增加醫生人手?立法會的同一份報告指出,在回歸以前,香港接受 6 個英聯邦國家的醫科生無須考試便可以成為香港的執業醫生,不設任何門檻。在上世紀 90 年代至 95 年代期間,每年 200 名新註冊醫生中,約有 42%的新血是透過引入英聯邦醫生來解決需求。但是,隨着《1995 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通過,所有海外的醫科畢業生,即使是香港的學生,也要通過醫委會的執業考試才可以在香港執業。海外醫生在回歸前是本地醫生的主要來源之一,為何在回歸後突然變成質素參差,甚至是破壞香港醫療質素的原因?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如果本地培訓步伐未能配合,增加海外醫生以解燃眉之急,相信是大部分香港市民的共識。這次醫委會通過的方案並不足夠,而阻礙海外醫生來港行醫的真正關卡是執業試。香港著名兒科醫生、中大副 校長霍泰輝教授早前接受訪問時亦表示,現在要求他考試可能也會不及格,因為他從事兒科專科多年,要應考其他專科無關的科目其實有 困難。

總括而言,如果香港的醫生人手不足,除本地培訓外,引入海外醫生是相當有效的方法。關鍵是如何評核資深專科醫生的實際行醫經驗來豁免執業考試,希望醫委會不要漠視社會的意見,甚至令人懷疑 專業自主是否已變成喪失自我規管的能力。如果是這樣,政府用行政手段來撥亂反正,實屬刻不容緩。

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