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會議 “2022年施政報告”議案辯論

 “2022年施政報告”議案辯論

代理主席,在廣泛諮詢和吸納社會各界、市民及在座所有議員的意見後,行政長官李家超發布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以“為市民謀幸福,為香港謀發展”為主題,提出多項明確目標,展示了銳意進取、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發展的施政願景和藍圖。

施政報告是對習近平主席七一講話中“四個必須”、“四點希望”的呼應和落實,從增強經濟發展動能、發展創新科技產業、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以及持續改善民生等方面,均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相信香港通過鞏固金融優勢、調整產業結構、發揮大灣區協同優勢,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可以強化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和對海內外人才的吸引力,從而更好承擔“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的歷史使命。

對於這份施政報告,我第一個良好印象就是特首列出110個具體的施政績效指標(KPI)這個新亮點,也是對“以民為本、以結果為目標、為市民做實事”施政理念的充分體現。以往議員在審議政府的政策、撥款或加開首長級職位時,往往要求政府提供相應的KPI讓公眾跟進其實效。而KPI的確有助把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自上而下逐步分解至各相關單位,利用關鍵績效指標來明確各級人員的主要責任及工作。

代理主席,KPI面世幾十年以來,證明很有實效,能凝聚力量和資源來達到目標,但實踐中也有一些商業機構因應用不當,而對效果產生一些偏差。例如KPI以外的工作無人願意主動承擔,指標有機會出現跨部門共同承擔,造成責任及成效難以釐清等情況。

因此,近年一些創新型企業開始採用“目標與關鍵成果法”(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OKR。OKR圍繞“目標”與“關鍵成果”進行激勵、監控和管理。在設定好目標和關鍵結果後,團隊及員工需要自行制定相應的具體行動計劃,這些具體的行動計劃成為待辦事項或者任務。在實施過程中,十分重視提升員工的參與度,讓員工享有空間和自豪感,激發他們的動力和創造力。

個人並非建議政府把績效管理方法變為OKR,而是防範公務員執行施政報告措施時,出現KPI可能遇見的偏差,並應吸納OKR的優點,讓公務員變得更為主動、積極,願意承擔責任。

這份施政報告給予的另一好印象,就是對增強香港發展動能的重視。有統計施政報告內出現最多次的關鍵詞是“發展”,出現了173次。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及建設“八大中心”的多項舉措,連同計劃成立“特首政策組”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相信可讓政府從更高層次、更全面地掌握本地的社情民意,加強與國家發展戰略的銜接,有效提升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空間,增強融合發展的協調性及可持續性。

作為金融界代表,我特別高興行政長官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發展,放在施政報告靠前的位置,就全面提升香港金融競爭力方面,提出了多個具體措施。

第一,是修改關於尚未有盈利或業績支持的科創企業的上市機制。計劃透過修改上市規則,引入特專科技公司,允許尚未有收入、暫未能把科研技術商業化的公司,在科創企業主板掛牌,以招攬各國科技“獨角獸”這類優質企業來港上市。

政府亦支持構思活化GEM(前稱創業板)服務中小型發行人,為中小型及初創企業提供更有效融資平台。事實上,倫敦交易所早於1995年推出AIM板,容許小型公司在較主板市場寬鬆的財務條例下將股份上市,成為全球最受中小企歡迎的上市渠道之一,所募集的IPO有時比美國的納斯達克更好。若能借鑒倫敦的成功經驗,把創業板改造成類似倫敦的AIM板,相信能以更加靈活有效的方式,吸收各地高速成長型和創新型的中小企來港上市集資,將香港證券市場發展壯大。

第二,是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優勢。現時香港擁有豐富的人民幣產品系列,包括人民幣存貸款、衍生產品、理財產品及保險等。其中,人民幣存款佔境外總人民幣存款一半以上;即時交易結算系統金額,佔全球人民幣清算量七成以上;“點心債”大部分在香港發行。推動市場提供更多以人民幣計價投資工具、穩妥處理兌換、匯率和利率風險這些財資服務,是建設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重要的一環。

政府將提交條例草案,寬免雙幣股票市場莊家交易的股票買賣印花稅,以優化人民幣股票投資的交易機制。目前港股通“南向通”可投資股票已超過800隻,平均每天成交量超過400億人民幣,境內投資者,每天大手買入或賣出港股時,兌換人民幣可能產生匯率風險,引入“雙幣雙股”,就可增加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流通性,有助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建設。但是,我建議在政策落地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更多鼓勵人民幣計價交易的政策,譬如補貼或給予人民幣股票發行更廣泛的交易稅費優惠等。

第三,是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研究優化債券通“南向通”,債券通是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推動了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程度。目前,“北向通”交易量佔境外交易投資者買賣人民幣債券的56%以上,是境外投資者增持人民幣資產的重要管道。下一步應研究優化“南向通”,促進更多元化的“點心債”發行和交易,並繼續與內地商討更多互聯互通擴容方案。例如應積極推動跨境理財通兩地業務人員的資格互認、擴大產品範圍、放寬額度管理等優化措施。

第四,是關於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強化資產風險管理方面。施政報告提到將在香港建設國際碳市場,繼續推進與廣州金融機構在碳市場發展合作,亦將提交條例草案,為合資格家族辦公室提供稅務寬免,希望在3年內推動不少於200間家族辦公室在港設立或擴充業務。這兩項措施的確能捕捉最新金融市場的熱點發展趨勢,必須投放足夠資源盡快達成目標,例如推出官方的綠色和可持續產業目錄、加大財政補貼、把金融機構聘請外部專家,提供綠色顧問服務的費用納入資助計劃。

第五,是提升金融科技競爭力方面。政府鼓勵更多金融科技服務及產品進行概念性的驗證測試、推進跨境金融科技項目、培育金融科技人才等,均屬於業界期望加快步伐推進的。而推出的“商業數據通”,企業將可分享營運數據,讓銀行可通過準確評估,增加中小企獲批貸款的機會,對扶助疫後急待支援的中小企具重要意義。

代理主席,目前內地與香港已啟動跨境支付的相關測試,以探索“數字人民幣”系統與本地“轉數快”快速支付系統的互聯互通。同時,人民銀行、金管局、泰國央行、阿聯酋央行及國際清算銀行的香港中心,共同參與的跨境結算貨幣橋項目(mBridge),在今年第三季完成試行,進行超過160宗支付及外匯交易,金額超過1.71億港元,是至今全球最大規模的跨境央行數碼貨幣試行,相信如果香港捕捉好數字貨幣發展契機,繼續推進這領域的合作,將可提升香港金融基建水平和跨境支付數字化進程中的領先地位。

施政報告已為提升香港金融發展動能繪製了詳細的路線圖,可是,任何宏圖偉略都需要由“人”來推動和落實。香港銀行學會今年公布的銀行業人才和發展調查報告反映,銀行業在金融科技、綠色金融及跨境金融三大重點發展方向,均出現人手不足及技能缺口。早前特區政府公布的人才清單中,涉及符合銀行業發展需求的專才類別有7項,包括合規、ESG、資產管理、精算師、金融科技、數據科學家及網絡安全專家和創新及科技專家。但這7類人才,除銀行業需要外,亦是其他行業急需的,要成功搶到人才,相信彼此都面臨巨大挑戰。

人才是提升香港競爭力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隨着本港出生率下降及淨移出人數增加,導致勞動人口減少、人才缺口嚴重,對香港未來發展極為不利。

在培育人才、引進人才及“搶人才”方面,施政報告突破性地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放寬現有引入人才的申報條件和就業安排,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年度配額,同時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延長工作簽證年期,為重點企業人員提供子女教育安排等一站式配套服務,向合資格外來人才退還在港置業額外印花稅等新招數,業界一致好評,鼓掌讚譽。

但坦白說,儘管相關措施經過紅藍隊論證,但成效關鍵在人才的感受和選擇。我們必須思考相關措施可否打動人才的心,是否足以讓人才選擇香港而不是北、上、廣、深甚至新加坡。期望政府密切審視措施的推行效果,是否可達至每年輸入至少3.5萬名人才呢?如果不能,就要適時重檢和優化人才政策及“搶人才”措施,真正做到把人才搶到香港來。

至於北部都會區是港深融合發展和連繫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區域,更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規劃涉及鐵路交通、住房建設、科創研發等多個領域。當項目一旦啟動則需持續投入數以萬億元計的資金,但近年政府收入受經濟表現影響,加上醫療、教育及福利開支難以削減,“交椅洲人工島”計劃亦需投放資源於基建工程,現時的財政儲備未必能應付自如。

因此,政府應參考現有一些大型基礎設施融資計劃,與私營企業合作,採用公私合夥制模式或BOT——即“建設—經營—轉讓”——作為項目的融資模式,撬動更廣泛的社會資源參與。此外,應充分發揮香港的金融優勢,善用綠色金融及債券等金融工具,向社會發行土地或綠色債券,不僅可以解決北部都會區建設資金問題,亦可加速基建步伐,更可豐富香港的金融產品種類,強化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代理主席,未來5年是祖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香港亦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施政報告以全新管治思維破舊立新,全面規劃香港在新時期的發展方略和措施,相信給香港和社會大眾帶來信心和憧憬。只要市民和各界團結一致,支持政府盡快落實各項舉措,我相信一定可以續寫香港的成功故事。

我支持致謝議案。謹此陳辭,多謝代理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