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大會 《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政府法案發言

《2023年撥款條例草案》

陳振英議員:

主席,我剛前往大灣區訪問,充分感受到必須要親身去看、去談,才可以掌握最準確的信息。特區政府的官員亦然,翻查財政預算案(“預算案”),公務員學院的內地培訓開支僅為2,320萬元,若除以18萬名公務員,每人只有100多元,希望政府將來可以加大這方面的比例。各政策局亦應適當增加到訪內地的資源,這樣才可以加快我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再來說說這份預算案,陳茂波司長選擇橙色為預算案演辭的封面顏色。橙有甜有酸,預算案可以着力增強經濟動能,全力拚經濟,為香港的未來發展作長遠布局,同時亦關注民生,扶持弱勢。雖然預算案的各項援助力度有所削減,但總算是一個微甜的橙。當然,有些市民覺得這個橙一點也不甜,但無論如何,這份預算案對市民來說仍是一份可口的水果。

司長在發表預算案前表示,市民關心的議題主要是公共財政的可持續性、經濟復蘇的進程和社會民生的切身需要。因此,接下來我會就這3方面談談對預算案的看法。

在經濟方面,撐過了3年疫情,香港經濟正處於復蘇初期,預算案打算通過對外推廣香港、對內穩住民生,吸企業、吸人才,促進數碼經濟、生命科技、人工智能等產業升級轉型,同時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包括金融、航空、航運、貿易等優勢。方向正確,措施亦得力,雖然未能立竿見影,但久久為功,一定可以見效。

對金融業來說,很高興看到預算案將本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放在鞏固提升傳統中心的首位,在擴闊與內地互聯互通,加強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深化資本市場、債券市場,拓展資產管理、保險、金融科技等面面俱到,即使是非傳統風險轉移及普惠金融亦有顧及,相信有助推動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向更高質量和更寬領域發展。

同時,預算案對行業未來數碼轉型也有所配合,包括進一步推動數碼貨幣支付,例如金管局和泰國央行合作的“轉數快”或“PromptPay”、利用大數據協助銀行審批貸款的“商業數據通”等。而政府優化“智方便”和“數碼轉型配套計劃”的撥款,看到業界的轉型所需,包括積極培養金融科技人才、推行實習計劃及跨境培訓。至於吸引外來投資的“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可讓更多新資金落户香港,為不同業界、行業帶來新的業務機會。

將“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的申請期限延長至明年3月,應可給予中小企業更多喘息空間,站穩陣腳和徐圖發展。在紓緩企業經營壓力方面,寬減利得稅、非住宅物業差餉及政府處所租金和費用,均有一定的幫助。

在民生需要方面,儘管今年的經濟估計會較去年有所改善,但不同行業經營環境的改善、不同階層“打工仔”的收入恢復,均有一定的延後性。司長在面對需要縮減公共開支的巨大壓力下,仍決定在新的財政年度繼續發放5,000元消費券及推出一系列稅務寬減措施,除可紓緩市民的經濟壓力外,亦有助鞏固經濟復蘇勢頭。

為減輕市民的生活負擔,預算案一如既往推行了一系列紓緩措施,包括寬減薪俸稅、個人入息課稅、住宅差餉、發放半個月綜援、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或傷殘津貼、延長“公共交通費用補貼”,以及為住宅用户提供電費補貼等,符合社會和市民期望。然而,用於鼓勵生育而增加的子女基本免稅額及出生課稅年度的額外免稅額,則屬聊勝於無。

以往政府對持續發債的態度未算明確,這次預算案對發債的理念有較清楚的說明。運用發債支持本地經濟發展,尤其用於基礎建設,用途明確適宜,最終會令社會大眾得益,有助提升市民的認同,值得期待。

在公共財政方面,預算案提出財政儲備維持在12個月的政府開支水平,並表示公共財政狀況會逐漸改善。事實上,如果家底雄厚,底氣十足,外人也不敢小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投資者對香港經濟和金融市場的信心最為重要。近期美國矽谷銀行及瑞士瑞信銀行先後出現問題,其核心根源也是市場信心。

“黑暴”亂港期間,穆迪和惠譽兩大評級機構雖先後下調香港的信貸評級,但認為政府財政狀況理想是評級的一大支持。若政府財政狀況轉弱的話,不排除評級機構會再提出一些負面意見,香港銀行業的評級也可能受到牽連,削弱國際投資者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信心。

香港經濟從2004-2005年至2018-2019年連續10多年持續擴張,特區政府連續15年錄得財政盈餘合共8,000多億港元。然而,自2019年以來,受到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黑暴”事件及新冠疫情三重打擊,持續錄得負增長,政府開支具有剛性,也需要推出逆周期措施,財政狀況因而急轉直下。三年來的防疫抗疫及支援措施涉及財政支出共6,000多億元,令2020-2021年度出現歷來最高、多達2,000多億元財政赤字,2022-2023年度赤字預計也高達1,000多億元。

短期內,我相信本港的財政儲備水平仍算充裕,財政狀況仍遠較絕大部分經濟體為佳,但必須關注長期趨勢。其一,未來面對人口老化,醫療和福利開支持續增加。其二,土地供應不足亦需要加快開發北部都會區、在交椅洲填海造地,還有興建公營房屋和基建設施等,全部也涉及龐大的工程開支。特區政府也需要投入資源,推動經濟持續發展,讓香港不會失去當下的發展機遇。

香港情況十分特殊,聯繫匯率制度的實行,要求貨幣基礎獲得外匯儲備的十足支持,特區政府不能隨意增加貨幣供應來支持財政開支,財政赤字貨幣化在香港行不通,也萬萬不可行,因此預算案要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及負債。

因此,如果不能控制開支增長,就需要考慮開拓新的來源或調整稅率,而一次性寬免措施的規模也需要逐步縮減。財政預算案的確在各方面做到大致平衡,在收入方面向香港賽馬會徵收每年24億元的“額外足球博彩稅”,亦就住宅物業引入累進差餉制度,但在長遠增加收入方面仍然留白,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這是一份遲早也要面對的考卷,“早答好過遲答”。政府早已知悉有關問題,並曾於2006年展開稅務改革諮詢,可惜當時未能達成社會共識。

我亦完全理解到無論經濟好壞,市民對檢討或增加任何稅項都不會歡迎。可是,香港一直用於吸引外來投資的簡單低稅制,亦面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公布的侵蝕稅基及轉移利潤的國際稅務改革方案的挑戰。

面對過去兩年龐大的財政赤字,以及環球經濟的急速變化,很多人也開始意識到政府需要擴闊稅基、穩定收入,並紛紛提出不同建議。在經濟好的時候,這是不曾出現的情況。

因應最近社會熱烈討論政府應如何開源節流,或許現在是一個最好時機,凝聚不同業界的意見。特區政府應積極考慮邀請在國際稅務和經濟發展方面富經驗的學者、專家和商界人士共同會商,提出建議,確保香港的稅制既配合國際稅務新發展,繼續維持優越的營商環境和競爭力,亦望能改變稅項過於集中而經常出現波動。這個任務考驗財政司司長如何以其高度智慧研究及解決。

主席,我謹此陳辭,我支持通過2023-2024年度的財政預算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