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大會 “中國歷史列為高中必修科目”議案發言

“中國歷史列為高中必修科目”

陳振英議員:

主席,國家既是“政治―法律”的共同體,也是“歷史―文化”的共同體,認識國家應當包括它的憲政制度、文化及歷史,透過學校教育、社會團體、網絡及媒體等各種途徑,從小開始潛移默化地“認識”國家,以至“認同”國家及“認同”我們的國民身份。

回歸前,在港英政府的殖民教育下,市民普遍對國家發展歷程認識不足,國家觀念和民族意識淡薄。回歸後,由於未能及時在學校推行“國民教育”,以及在社會上推動提升國家觀念、民族意識的教育,市民對國家的“認識”不深,對國家“認同”更不用說了。我很感謝劉智鵬議員今天提出議案,讓議會有機會就中國歷史科教育進行辯論。

在中學設置中史課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發展至今,課程和教材都經歷不斷的演變和發展。現時內地中學開設的中國歷史課程,是由全國的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編製的,與世界歷史課程並存,即中一及中二的課程是以學習中國歷史為主,中三則學習世界歷史,包括世界古代史和現代史;到了高中,歷史科亦只是選修科之一。

主席,回歸前的香港,當時的教育署沒有把中史列為初中必修科目,回歸時亦只建議中史教學節數每星期不少於兩節,但未有規定初中必修中史。直到2001年,政府把中史定為初中必修科,規定必須佔課時5%,但有些學校並非以獨立科目形式教授中史,到了最近2018-2019學年,才把中史科定為初中必修科。由於執行時間這麼短,它可以產生的正面效果尚待觀察。

要教好中國歷史,離不開中國歷史教材。現時中史科課本大多數由出版商根據印刷課本編纂指引編寫,經評審後納入“適用書目表”,供學校自由選擇,學校亦可自訂教材。為了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亦可選取不同歷史學家對某件史事的評價,以鼓勵學生閱讀。

因此,不同出版商編寫教科書時,內容呈現方式、史料運用,以及習題設置等都各有不同,所選用的材料相當多元,觀點及敍事角度亦不一致,能否有效培養中學生的國家觀念、民族感情及國民身份認同呢?我覺得效果是存疑的。過去曾發現經審批的歷史教科書存在歪曲歷史的問題,更何況有些根本是不需要經過教育局審批的教材。

教學方法及學習活動可多方面及多渠道,學生亦可在課外閱讀不同歷史觀點的書籍,但教科書的敍事角度是有需要統一的。香港現時的歷史教育仍有很多方面需要檢討和改進,如能完善教材的編寫及評審機制,相信能有利於達成中史科原來課程的一些目標。

主席,為加深中學生對中國歷史,包括地理及文化等方面的認識,政府應繼續檢視高中課程,讓學生在整個中學階段持續學習中國歷史,但是否成為必修科,這是值得討論的。

我支持管浩鳴議員提出的修正案。主席,我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