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大會 議員議案:“更深入和廣泛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發言

“更深入和廣泛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議案

主席,為加強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我很感謝李慧琼議員和3位議員提出的議案及修正案,促請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環顧世界,向國民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是各國政府應有之責。近年,特區政府積極將國情教育納入教育體系,通過舉辦“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和組織中學生赴內地考察等活動,以往社會對國家意識薄弱的情況有所改善,但愛國教育的持續深化和引領工作仍不能鬆懈,政府應更主動與國家相關的單位做好對接,以配合開展歷史文化教育和“一國兩制”實踐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在重要的節日,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紀念慶祝活動,以增進國家情懷。條文中列出3類節日。主席,第一類是承載民族特色文化底蘊的中國傳統節日,例如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和端午節;第二類是承載厚重革命和經濟社會發展記憶的中國近現代重大節日,例如傳承青年運動主題的五四青年節和中國農民豐收節;第三類是承載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國際重大節日,例如國際勞動節、婦女節和兒童節。這些重大節日體現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價值取向,是民族精神的標誌和符號,更是寶貴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

特別是第一類的中國傳統節日,香港社會雖然保持舉行慶祝活動,但隨着這些慶祝活動越趨商業化及娛樂化,節日原本的意義逐漸被淡忘。對於很多市民來說,這些傳統節日只是“法定假期”,或簡單地將過節理解為“吃喝玩樂”。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其特定主題,蘊藏豐富的文化內涵,寄託古往今來中國人的理想情懷,包括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對大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對家庭團圓的盼望,這是中國人特有的家國情懷。政府應挖掘節日的文化內涵並大力宣傳,舉辦更多文化活動,引導市民積極參與和體驗節日習俗,在“潤物細無聲”中增強市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信心。

另外,教育離不開“硬體”的支援,國家自1996年至今,已命名並公布585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涵蓋博物館、紀念館、烈士陵園、歷史建築物及建設成就等,香港市民所熟悉的港珠澳大橋亦位列其中。施政報告提出設立博物館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包括設立“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重點介紹抗戰歷史,而在專館落成之前,亦會在現有博物館內設立展廳,率先展示相關內容。其實香港有很多適合進行愛國教育的場所,例如故宮文化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及抗日英烈紀念碑,可以參考國家的做法,制訂香港版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名單,充分利用這些場所的自身資源和優勢,為老師和家長帶領學生和孩子參觀學習提供便利,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此外,愛國主義教育法第十一條至第二十三條列明各責任主體的職責任務,包括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群團組織、學校、父母、社會團體、宗教團體等。政府可以參考覆蓋範圍,審視現有的各項政策,鼓勵社會各界一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一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主席,本人支持原議案及3位議員的修正案,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