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會議 議員議案:致謝議案 (第一節辯論-多元經濟)

陳振英議員:

主席,香港經濟今年以來表現平穩,目前面對的最大不確定因素是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爭端。美國在 9 月底已向超過 2,000 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加徵關稅,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如果本月與習主席的會晤未能達成任何協議,會額外對 2,670 億美元即所有輸入美國的中國產品徵稅。雖然相關情況這數天稍為緩和,惟中美貿易摩擦仍有可能進一步升溫,香港屆時定必無法獨善其身,必須做好準備應對中美貿易戰可能引致的經濟嚴冬。

特首的施政報告正是在這個大環境下發表。施政報告對金融服務業的舉措着墨不多,相關措施主要為鞏固香港現有國際金融中心及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地位,並把握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及”一 帶一路”為香港帶來的機遇。

面對不確定的環境,就金融業而言,香港應開拓更多元化的市場,締造更佳營商環境,特別是善用大灣區的機遇,大力發展跨境金融。大灣區區內人口接近 7 000 萬,區內生產總值達 1 億 5,000 萬美 元。近月,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及港珠澳大橋相繼開通,進一步加強內地與香港的聯繫,跨境金融服務業更不應錯失相關機遇,應當在包括跨境見證開戶、跨境按揭、跨境個人理財及跨境保險互認等方面,讓兩地金融市場接軌。

在跨境見證開戶方面,香港居民現時到內地銀行開戶面對一定困難,因為根據內地監管要求,客戶開立個人銀行帳戶必須到開戶銀行的營業網點辦理手續,開戶銀行的營業網點不得委託非開戶網點或其 他機構代辦開戶手續。不過,在大灣區推動跨境生活便利化的背景下,只要做好風險防範措施,相關政策應可作出相應調整,推動跨境見證開戶的實現。

第二,在跨境按揭方面,大灣區現時按行政區域劃分為 3 個不同的銀行業市場,令跨境生活和工作頗為不便。粗略估計,現時常居於廣東的香港居民超過 50 萬人,對消費和置業的需求龐大。香港居民 一直難以在廣東申請個人信貸或按揭貸款,不過,珠海橫琴近年已允許購買當地物業的港澳居民可以在境外申請貸款,資金更可匯入使用。如能將跨境按揭貸款政策推而廣之,遍及整個珠三角地區,將有助紓緩香港急切的住屋需要。

第三,在跨境個人理財方面,香港現為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在 2017 年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規模已達 3 億 1,000 萬美元,然而,廣東省居民無法直接購買香港的理財產品。以上數據足證跨境個人理財 的發展潛力,我們可以考慮建立封閉式的跨境理財管道,既可滿足內地居民的需要,亦方便長居於內地的香港居民。

第四,在跨境保險互認方面,很多內地居民近年到香港購買境外人壽保險,然而,由於缺乏境外保險業務結算機制,他們繳納保費或續保繳費較為困難,跨境理賠及售後服務也很麻煩。港珠澳大橋通車 後,跨境往來三地汽車的車險保單亦很複雜。其實,政府可以考慮在大灣區的框架下,統籌處理跨境保險互認、跨境銷售及代收保費等問題。

主席,施政報告申明,政府會繼續從推廣、支援措施、規管、人才及資金 5 方面促進金融科技的發展。我很感謝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的努力,如期在 9 月推出”轉數快”系統,讓銀行和儲值支付工 具連繫起來。市民只需利用手提電話號碼或電郵地址作為收款人的識別代號,隨時隨地調撥資金。共通二維碼的支付亦已在 9 月公布,商戶和市民可以透過不同電子錢包進行支付,大大提升了香港在電子支付和移動支付方面的水準。然而,在追求方便快捷的同時,始終應以安全為首要。政府應加強個人資料使用和身份確認的規管,加強金融科技產品推出前的系統安全性檢查,讓市民放心和安心地享用金融科技產品帶來的便捷。

金管局預計最快可於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發出第一批虛擬銀行牌照,屆時可望為香港銀行業加添新動力,並更有效地落實普及金融。銀行業開放應用程式介面的框架亦容許第三方服務者參與,當他們參與後,亦有望為市民提供新的金融服務選擇。

香港金融科技有良好的基礎和發展前景,根據財政司司長早前所說,單在數碼港便匯聚了超過 250 間金融科技公司,業務涵蓋大數據、區塊鏈和移動支付等。其實,珠三角同樣是科技重鎮,深圳更被譽為”中國矽谷”,大灣區城市均正積極招攬金融科技人才。

香港政府必須制訂相應政策加以鼓勵和推動,以便香港的金融科技公司在包括薪酬待遇、居住條件、工作環境、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方面開出具競爭力的條件,方能吸引這類人才落戶香港。

我們經常強調創科領域需要人才,其實金融業同樣需要人才。財政司司長在 2018-2019 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提出成立金融學院培訓業界人才,金管局迅速落實相關建議,並表示該學院將為銀行業界培養高 層管理人員。然而,現時各行各業均出現人才爭奪戰,金管局是否應把培訓對象擴展至基層及中層人才呢?此外,鼓勵進修的稅務優惠、專才引入計劃及大專院校提供更多金融實務課程等措施也值得考慮增撥資源,希望金管局及政府有關當局予以高度關注。

對金融業而言,更佳的營商環境包括擁有良好的金融基建。業界現時向每位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前,均須做好認識你的客戶(即所謂 Know Your Client (“KYC”))的盡職審查。金管局目前正與銀行業界努 力,準備設立客戶中央數據庫 (Know-your-customer Utility (“KYCU”)),但該 KYCU 現時仍屬商業運作,而非像新加坡般由政府營運。金融業的 KYC 工作相信很快亦會進入電子化時代,無論是下一階段的 KYCU 甚至是電子的 eKYCU,政府也應牽頭出資搭建,因為畢竟每位市民最重要及最可靠的資訊,絕大部分均掌握在政府手 中。

主席,最後,我想從經濟及營商角度談談我對強制性公積金(“強積金”)對沖安排的看法。對於初創及小型科技公司而言,強積金是他們要負擔的重要營運成本。政府當年希望業界支持強積金制度,提出容許僱主以強積金僱主部分的供款對沖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強積金自 2000 年推出至今已有 18 年,社會出現了兩極意見,勞工界認為強積金用以應付退休,而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則是讓被解僱人士應付失業時的急需,兩者不應混為一談。商界則重申,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與退休金對沖是由來已久的做法,當年正是因為政府認同遣散費/長期服務金與強積金兩者有重疊之處,才作出對沖安排,以免僱主承擔雙重開支。取消對沖安排既違反設立強積金的原意,更有違合約精神,以及當初政府推出強積金時對商界作出的承諾。為平息上述爭論,本屆政府終於下定決心,在施政報告中公布方案解決取消對沖的問題。

為取消對沖安排,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加大為需要支付遣散費及長期服務金的企業提供的資助方案,由原先建議的 12 年大幅延長至 25 年;政府的財政承擔總額亦會由初步構思的 172 億元增至 293 億元。對於這兩點安排,我是支持的。當然,如果政府能承擔更長的資助期及作出更大的財政承擔總額便更佳。一般而言,25 年時間已足夠覆蓋很多普通企業的生命周期;對勞工階層而言,25 年工齡亦覆蓋了個人工作的黃金時期。無論如何,本屆政府推出這項資助方案相信能有效協助企業,平衡商界及勞工界之間的利益,尤其是為中小微企解決強積金對沖安排一直以來的困擾,有利本地企業持續經營及鼓勵員工專心工作。對於現時社會上有關微調方案的意見,我知道政府目前有主流意見”撐腰”,但當局也應從善如流,考慮接納具建設性的建議,例如就延長保障期或增加財政承擔總額等作出微調。政府應充分考慮歷史原因,作出應有的承擔,盡快落實這些方案。

主席,我剛才的發言主要針對施政報告內已有或應該涵蓋的經濟及金融措施,至於今年施政報告的重點香港土地供應問題,我會在第四個環節辯論 “宜居城市”時就此再次發言,並作出相關財務分析。

多謝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