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會議 法案二讀 (恢復辯論)《2019年撥款條例草案》

《2019年撥款條例草案》

陳振英議員:

代理主席,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預算案”)出台前有兩個很重要的數據發布:一個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 2019 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下調至 3.5%,是 3 年以來最低的增長水平,而上周 IMF 亦把增長進一步削減至 3.3%,是 2009 年金融海嘯以來的新低。由此可見,全球經濟陰霾密布;第二個是根據內地官方數據,2018 年深圳 GDP 維持 7.6%的高速增長,升至 24,200 億元人民幣,折合約 28,700 億港元,正式超越香港的 28,500 億港元。

另一件事,博鰲亞洲論壇於 3 月 26 日發布《亞洲競爭力 2019 年度報告》香港 2018 年的綜合競爭力排名,由 2017 年的第二位下跌至第四位,敬陪亞洲四小龍的末席。以上情況警示我們,全球不明朗 因素增多、經濟下行風險加大,外部競爭亦不斷加劇。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香港必須銳意發展多元經濟,既要鞏固現有優勢產業,也要積極尋找新增長動力,發展新興產業。

今年的預算案在以上大環境及盈餘大幅縮減的背景下產生,主旨是”撐企業、保就業、穩經濟、利民生”,主要亮點有明確將金融及創新科技作為香港今後經濟發展的”雙前鋒”定位,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朝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民生方面亦有新舉措,其中適時回應社會需求的是改善公營醫療服務,預留 100 億元作為公營醫療撥款穩定基金,亦撥款添置醫療設備、改善醫療人員福利,着力紓解公營醫療人 手不足的難點與痛點,亦會增加長者安老關愛,購置物業營辦社福設施等。整體上,預算案做到”應使則使”,在盡量利民紓困的同時,積極規劃投資未來,瞄準香港產業升級及城市升級,我對這份預算案表示支持。

事實上,編製預算案從來不易,過去數年預算案一直備受批評的是財政決算大大偏離原來的預算。去年預測 2018-2019 年度的盈餘是 466 億元,實際”埋單”是 587 億元,算是近年比較接近的一次。可惜 的是,做得好的這一次很少聽到有人讚賞。寄望今後的預算案繼續做到相對準確,讓公共財政每年都做到量入為出,力求收支平衡。

作為規劃未來的重頭戲,今年預算案對金融服務業着墨甚濃。香港作為全球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服務業是傳統優勢產業,處於 A 級水平。在股票市場、資產管理、銀行業務等方面位居世界前列。 如果能夠強化金融服務優勢,推動從 A 級升至 A+級,既可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擴大 GDP 增加值,亦可加強香港在大灣區的角色優勢,發揮引領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金融樞紐的角色。所以,我認同預算案的觀點,但同時認為政府應繼續積極在以下數點再做好規劃:

第一,加強香港的橋樑角色。過去 40 年,內地改革開放進程中,香港一直是連接內地與世界的主要門戶,是中外資企業最重要的投資、融資和貿易渠道。內地招商引資,外資投資內地,香港往往是首 要的門戶和橋樑。

現時內地正開展新一輪對外金融開放,相關金融開放措施,將會豐富香港作為資金”中轉站”或”終點站”的內涵。世界經濟重心東移,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內地仍然是國際資金理想的投 資地。香港在未來一段很長時間仍將吸引各方投資者,扮演超級連接者的角色。

未來香港可以繼續帶動資本、技術、人才等參與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利用香港國際聯繫廣泛、專業服務發達等強項,結合內地市場廣闊、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科技實力較強等優點,打造成內地雙向開 放的橋頭堡。

第二,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香港能保持金融中心的地位,與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預算案主張大力發展相關業務,政府亦會繼續與業界和內地研究擴大跨境人民幣資金雙向流通的 渠道,進一步發展香港的獨特優勢。對此,我十分贊同。

現時香港除了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外,經香港人民幣 RTGS 系統處理的業務總量亦佔全球離岸人民幣清算量的 75%。

香港金融業可把握內地金融開放的機遇,積極發展各種有特色的人民幣離岸產品,豐富類別,提供人民幣計價的各類資產、債務,發展匯率、利率衍生產品,完善人民幣的生態圈,提升香港作為人民幣 財富管理中心、風險管理中心和資產定價中心的功能。

代理主席,《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逐步擴大區內人民幣跨境使用的規模和範圍,有助衝破目前發展的瓶頸。由於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中,紐約及倫敦是以美元、歐羅及英鎊等主要貨幣的結 算中心,香港若能鞏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龍頭地位,相信一定可以與紐約、倫敦三足鼎立,並駕齊驅。

第三,提升資本市場的廣度和深度。預算案倡導”深化和擴闊金融市場”。近兩年亦看到特區政府推出的金融新政策,是將港交所打造成為國際領先的亞洲時區交易所,以吸引新經濟產業來港上市和集 資。

現時港交所的上市企業,以內地和香港的企業為主,簡化制度來吸引更多海外企業來港上市,可推進上市主體多元化及國際化。我看到近日公布的最新戰略規劃更圍繞着資金、產品、功能 3 個核心元素 制訂,凸顯了連接內地與世界、投資新科技、新經濟等主題。

同時,政府近年亦積極發展債券市場,推出一系列措施,意圖扭轉”股強債弱”的不平衡局面,包括債券資助先導計劃,鼓勵企業來港發債,並提供稅務優惠,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香港債券市場。2018 年 首 6 個月的港元債券發行總額按年增長 11.2%至 18,000 億港元。截至今年 1 月底,在港交所上市的香港債券數目亦增至 1 206 隻,如果債券市場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將可以進一步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的整體競爭力。

第四,是有序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自 2014 年起,政府一直積極推動與內地的互聯互通,包括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和基金互認安排等,通通皆是互聯互通的重要里程碑。目前,香港與內地的互 聯互通主要採取管道式的方式聯通,但若要進一步融合發展,管道式 這種聯通將會受到制約。這個難題急需政府多下工夫,不斷取得新的 突破。

代理主席,香港金融管理局 (“金管局”)亦正與內地相關機構探討”理財通 “計劃,即互相買賣對方的理財投資產品,初步預計在 2022 年才有成果。其實,業界期望未來在新股通、商品通、交易所 買賣基金(ETF)通、股指和期貨通等領域,都要有新的成果。

第五,是發展金融科技促進金融服務升級轉型。預算案明確指出:”本屆政府推動創科發展不遺餘力,並集中發展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智慧城市及金融科技四大範疇”,政府一直努力吸引更多海內外金融科技公司來港,我們看到金融科技的應用在過去一年也有明顯進展。

金管局在去年推出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及零售支付共用二維碼標準,市場反應理想。金管局在 3 月底開始陸續批出虛擬銀行牌照,至今共批了 4 間,銀行界的經營很快會隨着金融科技的引入進入智慧 銀行新紀元。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在去年 11 月發布虛擬資產 新監管方向,探討如何在鼓勵市場創新的同時保障投資者。當科技、 客戶和監管三重動力集結,就可望推動香港金融科技進入新階段,並加速金融服務業向新服務模式轉型。

代理主席,說完金融,我想再談一談預算案的公共理財思路。我過往曾在預算案發言時提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美國和日本龐大的政府債務問題,也是源於開支領域缺乏財政紀律。特區政府在制訂預算時,一貫遵守嚴謹的財政紀律,催生了令其他經濟體相當艷羨的大幅盈餘。我在去年發言時也提到,政府應該成立專門的儲備基金,把多年來剩餘的財政資源進行長線投資,並參考其他地區,例如挪威的主權基金模式運作。

我很高興看到政府終於有實際行動,財政司司長已宣布邀請資深財經界人士,研究如何以多元化投資,就未來基金的投資策略和組合作出建議,希望未來基金可以先行先試,再陸續擴大範圍。我深信, 日益壯大的財政儲備是香港應對未來挑戰的最重要支柱。

毫無疑問,人口老化是公共財政需要面對的最大挑戰。2018 年香港人口約有 748 萬人,預計到 2043 年會增加至 822 萬人。可是,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65 歲以上長者人口會由 2016 年的 116 萬 人,上升至 2036 年的 237 萬人,在 20 年間長者人口數目將會倍增,升勢相當驚人。

以目前情況來看,絕大部分僱員只有強積金和私人儲蓄作為醫療和退休保障。我們的平均壽命不斷上升,雖然可能也未能達到 100 歲,但強積金的供款水平低,加上對沖問題長期未獲解決,退休保障實在相當有限。香港的生活指數現時已是全球最高,可以想象未來十多二十年間,人口老化會對社會帶來龐大醫療、安老和退休保障開支壓力。我希望政府可用更大決心,盡早撥出更多資源,作出應有承擔,務求短期內回應商界對強積金對沖機制的反建議,解決對沖的僵局,確保基層勞工的退休保障。

代理主席,近年每當流感爆發,或如上月般出現高傳染性的麻疹時,公營醫療系統都會出現”爆煲”情況。所以,政府需要做的另一點,就是在制訂長遠醫療政策時,要訂定醫護人員和人口比例指標,而且要按指標做好醫護人員數目的實際需求,然後盡快投入資源,補足醫護人手的缺口。同時,希望政府可為市民提供更大誘因,包括提供更具吸引力的自願醫保免稅額,提早鼓勵市民為未來的醫療開支做好準備。

我想提出的最後一點是,市民大眾眼前最關注的,就是居住成本太高的問題。不論是買樓或租樓,現時香港的價格都處於全球最昂貴水平,要解決這個困局,辦法就是要利用我們充足的財政儲備做好基建,持續供應可建造房屋的新土地。填海是我們過去多年純熟而爭議較少的造地方法,政府要下大決心,盡快推進”明日大嶼”項目,填海 造地以紓緩市民因樓價和租金高企所帶來的生活壓力,讓市民能夠安居樂業。

代理主席,我謹此陳辭。